在苏州,农民收入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到38.2%,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累计组建近4000家,持股农民比例达96%,基本实现“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
但制度创新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歇。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表示,农民的城镇化之梦,是充分享受城市文明的“人的现代化”之梦。人不一定住在城镇,但生活品质要与城里一个样。
2012年,苏州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三大保障”全面并轨。与此同时,随着公共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苏州农民对收入、保障、公共服务等全方位与城市“接轨”,直至“并轨”,有了更多更美好的憧憬。
不仅是苏州,苏南其它地方亦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并根据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要求,致力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管理等一体化的城乡统筹体制创新。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归宿,是“人的现代化”。多年来,苏南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就地发展小城镇,并不断改善小城镇教育、医疗、购物、文化等基本服务设施,使农民同步享受发展红利和现代文明。
目前,苏南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09∶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张家港市通过多年的“社保扩面”、“农保转城保”和超龄人员纳入城保等措施,21.6万名符合条件的农民全部被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如果说,历史上的苏南城乡,是一种“各安其位”的和谐:城市工商云集、农村鱼米飘香;如今,这里则呈现另一种“融合发展”的和谐:农村田园风光依旧,而内涵迥异,农业步入现代化,农民逐步就地市民化。
外向型经济赋予苏南人宽广的视野,也让他们认清了自身的差距。2004年,韩国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1∶0.94。今日苏南县域经济的“带头大哥”昆山,人均GDP赶上来了,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1∶0.58。
“差距是潜力,也是追赶的目标”,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说:“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并进而消除城乡鸿沟,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