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国南海雨后初霁,碧波万顷,一望无垠。
海南陵水海域,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中国海洋石油公司陵水17-2气田及其配套的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式投产。
珠江口以南约300公里的南海北坡边缘,今年5月投产的流花29-2气田成功实现与亚洲最大海上油气平台中国海油荔湾3-1平台的对接。
两股能源巨流分别汇入珠海高栏港等陆地处理终端,共同开启南海东西部两大深水气田保障粤港澳琼能源安全的超深水时代。
本报记者采访团乘坐直升机,飞赴南海,亲身感受这紫气南来、双龙入粤的泱泱盛况。
在亚洲最大的海上石油平台——荔湾3-1平台上国旗迎风招展。
白云气田踏浪深蓝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临海而生,凭海而兴,从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海洋勘探开发挺进深蓝,从未停步。
国际上,水深超过3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1500米水深以上称为超深水。深水是全球油气资源重要的接替区。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中,其中40%来自深水。
在荔湾3-1平台,工程人员在为60吨吊车回转平台进行防腐作业。
2014年,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公司荔湾3-1气田正式投产,这是我国首个深水气田,如同钢铁巨人,挺立茫茫海上,脚踏深蓝海浪。该气田所在海域水深达1500米,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作为我国实施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战略的首期项目,实现了深水系统工程由水深333米到1500米的重点跨越。其配套的荔湾3-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石油平台。
此后,荔湾3-1平台周边的流花34-2、流花29-1等9个气田相继投产,共同组成了我国南海第一个深水气田群白云气田。
2020年,白云气田群已跻身为我国第七大油气田,年产天然气超过60亿立方米,外输气量占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总消费量近1/4,为粤港澳大湾区3000万居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同时连续4年圆满完成北方天然气冬季保供重任。
深海一号开启超深水时代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陵水17-2气田的投产,将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推向里程碑式的超深水时代。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最大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超4000米。
中海油公司负责人介绍,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起步于改革开放后。但近20年的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中国海油已相继攻克深水、高温、高压领域三大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加上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技术日新月异,我国已跃升成为全球少数能够自主开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国家之一。
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勘探、开发、建造、投产,带动了造船、钢铁、机电等产业发展。中国海油以深海一号为示范工程,打造深水设施供应链和深水制造联合体,全力构建以国内产业链为主的深水工程体系,不断带动全链条能力提升。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将使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迎来新局面。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开发,对保障我国油气资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表示,中国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了一个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大型装备。从海洋石油981陵水17-2到深海一号,标志着从勘探开发到生产开采,中国在深海已经具备了全面的生产能力、开发能力和建设能力,在深海能源的开发、勘探上跨出了坚实的步伐,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多气源互补安全保供格局形成
2020年3月,中国海油南海东部、南海西部两大海域的10多个气田正式联网。尤其是,伴随流花29-2气田和陵水17-2气田的深海天然气接入广东,实现双龙入粤,中国海油南海大气区多气源互补、安全保供的格局就此形成,为粤港澳琼协同发展注入澎湃的清洁能源动力。
2020年,克服疫情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国际低油价的冲击,中海油深圳分公司逆势创造历史最高纪录,生产量首次跨越1900万方,公司实现连续25年上产1000万方,连续6年上产1500万方。
随着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工业用气需求,使南海天然气供应能力提升到每年130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海南省全年用气量的2.6倍。
数据显示,目前南海东部油田年供应量超过60亿立方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3万吨。
深海一号能源站堪称巨无霸,总重量超过5万吨,最大投影面积有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