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万众瞩目的2020全国两会将 “新基建”再次推向热潮 ! “增强发展新动能”成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其中科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对数字经济发展将有重大贡献的是新基建,其规模将达到几十万亿元。那么,“两会”和“新基建”所关注的科技领域都有哪些新增长点呢?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突出的“新”是新科技产业、以及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而并非仅指“新兴产业”的“新”,只要能够发掘出基建领域的新增长点,便能够被纳入“新基建”的范畴。
作为中国电子行业风向标之一、深圳市十大品牌展会之ー、深圳市久享盛誉的电子行业盛会——ELEXCON电子展暨 5G全球大会(中国站)2020年将以“5G+新基建”为展示主题,9月9-11日正式启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9-11-13共3个展馆。同期展览面积将达22万平方米,预计接纳专业观众超过25万人次。新展馆、新时间、新机遇!参展请联系:86+755-88311535。
新基建之首——5G建设节奏继续“高歌猛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新基建”这一概念。作为“两新一重”的重要内容,“新基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并举,成为今年政府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而在整个新基建项目中,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作为近几年最热的技术领域,毫无疑问是被谈论最多的话题。 5G 基建将成为信息经济的核心引擎,半导体产能转移释放庞大需求。截至 2019 年底,5G 基站建设数额已超 13 万个,用户规模增速百万/月,用户规模与网络覆盖范围同步扩大。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 社会影响力》测算,2030 年,5G 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6.3亿元、2.9亿元和800万个。5G的发展能力,关系着一个国家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要持续打压华为5G发展,为什么新基建正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
随着5G网络建设在各个地区的相继启动和日趋完善,2020年将是真正实现重要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商业模式和技术选型以提高投资回报率的一年。中国作为这一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应用落地的一大推动者,5G建设成就已经成为业内焦点。ELEXCON电子展现场盛会:5G China(5G全球大会中国站)是informa集团旗下聚焦于中国的5G行业盛会,将导入全球领先行业资源,联合运营商、设备和器件制造商、终端服务商等行业领先企业,深入探讨5G涉及的主要垂直领域,共同推动5G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5G China今年还将加入6G讨论,旨在帮助催动6G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正处于“AI产业化”向“产业AI化”升级阶段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虽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损失,但也正在推动ABCDEI(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大数据Data、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物联网IOT等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加速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新兴数字经济商业模式纷纷落地,网络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 等新业务、新模式、新应用落地生根,驱动新基建消费潜力迅速释放。 人工智能,无疑是“新基建”中关键的发展领域之一,未来会像水、电一样成为一项基础设施、成为一种基础服务。如今,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的落地已经初显成效,例如在今年抗疫过程中,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测温设备可以实现大人流量下的快速检测,方便居民出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又如,交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全城交通流量进行精确的识别和分析。
人工智能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科技竞争的重要落脚点,技术和主导权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在这一场全球竞争中,中国的优势在于百度、华为、阿里等平台型公司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在新基建大战略下,将为国家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注入增长新动能,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新基建的领军力量。但在基础科研、基础算法、核心芯片、高端人才等方面我国仍存短板。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AI产业化”向“产业AI化”升级阶段。相较AI产业化,产业的AI化是"冰山的水下部分",将产生高达万亿规模的大市场。而不断深化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流,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独一无二的优势,因此建设可以承载巨量AI计算需求的算力中心,就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弯道超车的关键要素。
数据共享时代来了!激活数据价值,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共享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的手段,将数据资源共享,并有效地运用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让社会组织、企业、用户参与到大数据的运用中,实现企业效益与效率提升,用户生活服务体验提升等,是大数据的价值点所在。尤其是今年,因防疫及国家“新基建”战略布局而备受重视的大数据,两会期间再次成为焦点。事实上,这也正是近年来以腾讯、阿里、苏宁等科技企业前沿探索及业务应用的重要方向。 2020年初,中央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明确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并强调做好数据开放共享的同时,要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流通安全。而针对我国数据资产利用规则尚未不明晰,存在立法欠缺和制度模糊等问题,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及“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更将数据要素的价值和数据市场的规范进一步强化。其中,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将制定: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
2020年9月9日,ELEXCON电子展同期展会:IoT World中国站暨深圳国际物联网与智慧未来展(IoT-Smart Future)将聚焦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智慧建筑、智慧零售、智慧社区和智能硬件等热门技术及行业应用,汇集来自全球的高级技术和战略技术专业人士,深入探讨新基建时代下物联网行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带来一场助力物联网和5G,技术落地变现的年度大秀!
工业互联网加速落地深耕,推进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在疫情防控保障和支撑企业复工复产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去年工业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初它被划分为“新基建”重点方向之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可谓一路开挂。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进一步明确工业互联网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据悉,包括海尔、长虹、TCL等企业都在通过围绕主业上下游价值链的拓展,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 早在今年3月份,工信部就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首条任务。显然,作为“新基建”中的重要一员,工业互联网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总量达到6109.1亿元,同比增长14%。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1%。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6520亿元,融合带动的经济增加值将达2.49万亿元。
作为嵌入式领域年度盛会,ELEXCON 2020深圳国际电子展暨第九届EMBEDDED EXPO深圳国际嵌入式系统展,将围绕“嵌入式系统让AI+IoT成为可能”主题,以嵌入式硬件、软件和工具三大展区,全面展示工业计算机/主板、嵌入式IC/元器件、工业显示、连接器、工业电源、软件操作系统、测试测量与工具、外部设备等,面向工业、物联网、汽车、云计算、医疗电子、智能家居、通讯等领域的行业智能系统和物联网解决方案,并同期举行的“2020中国嵌入式技术大会”“第十二届MCU技术创新与应用大会”。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已经成为贯穿全年的主线,而各行各业也有望受益于新基建,实现转型升级。汽车产业也是其中之一,在智能化、网联化的转型升级过程中,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显著提升汽车的功能与性能,为智能网联汽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端的支撑,并增加整个社会的车辆运营效率,形成良性循环。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予以关注。今年工作报告中关于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从车企及相关产业的两会代表建议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也已经发展到了“众人拾柴”的新阶段。有观点认为,汽车本身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徐和谊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表示,鉴于城市治理的迫切需求与汽车产业的全新发展,有必要融合汽车、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把汽车产业打造成现代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智能城市的AI细胞。
2020年,与ELEXCON同期举办的EVAC深圳国际未来汽车及技术展将打造智能网联与智能驾驶、汽车电子、新技术整车三大专区,展示包括:ADAS驾驶辅助方案、车联网解決方案、5G自动驾驶方案、V2X车路协同技术、无人车技术展示、测试测量、OTA;传感器件、车载半导体、激光雷达、亳米波雷达、线束连接器件、域控制器、智能座舱电子方案;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运输车辆等产品技术和应用方案,旨在推动前瞻汽车技术商用落地。届时,还将携手广东省汽车电子商务促进会、佐智汽车、深智联等合作伙伴,在现场举办“2020第二届智能汽车高峰论坛”“2020年第五届ADAS与自动驾驶论坛暨AVP三跨展示”“2020年第四届座舱电子峰会”“智慧停车场AVP论坛”“深圳未来智能网联交通研讨会”。
----------------------------------- 来源:文章内容整理自兴业证券、科技日报、澎湃新闻、新华网、新浪财经综合、东方资讯、智能制造公众号等,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