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安全系统对于实验室来说已经足够好,这是否意味着对工厂来说也是如此呢?请加入一批世界顶尖的工业过程安全系统专家的行列,与他们一起揭开控制系统内部所隐藏的那些与安全系统相关的损失与副作用。现在就可以注册并在线收看。
警报管理最近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这也许是由于误报警往往使得操作人员们忙的晕头转向的缘故吧。这种迷惑会导致操作失误,而它正是造成许多工业生产事故的最主要原因。《输电与配电世界》(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World)杂志就曾报道了造成2006年11月4日欧洲停电事故的罪魁祸首就是操作员的操作失误,这起事故使得数百万人不得不生活在黑暗之中。
发生事故之后追究操作人员的责任是容易的,但工程师和工程管理者们最好对警报管理以及其它一些系统进行改进,使操作员们的工作变得容易一些。对警报管理系统进行改进所带来的益处很多,比如可以减少事故和停工,改善过程控制,提高安全性,更加快速的对以往的事故进行查看,更有效率的设备检修工作等等。
Matrikon 是一家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从事警报管理,OPC(面向过程控制的对象链接与嵌入)连通性与控制资源监控的公司。其网站上描述了对警报系统进行生命周期管理的六步过程。
步骤一,为警报系统设定度量标准和进行评估。系统的性能标准可以根据工业领域的指导性文件制定,比如EEMUA的191号文件。常使用的度量标准包括:平均警报率,峰值警报率以及小时百分比(警报数量多于30个的小时数占总小时数的百分比)。
这些度量标准的优点在于它们能有效的反应出警报系统的性能,容易计算以及可以自动产生进而跟踪正在运行的警报系统的性能表现。除了这些数量上的分析之外,在设定度量标准和评估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工作表现也应当被仔细审查,以确保他们日后能有足够的勤奋和细致来完成对警报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步骤2,建立警报处理规则文档,其中规定对警报的处理准则。该文档可以帮助确保警报处理周期中剩下的部分在整个工厂和整个机构的范围内以一种连贯的方式得到执行。它应当帮助建立警报的优先级,确定警报在被设定前应满足哪些准则以及谁负责警报的管理。
步骤3,警报的合理化。这一步骤将根据警报处理规则文档中的内容对每个控制系统中配置的报警装置进行检视和合理化。主要目标为保证每个警报器需要唯一的干预并且以连续的方式设置优先级。警报的合理化是从以过程为中心,而不是以设备为中心的角度去完成的,正如从事故中和可操作性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一样。操作人员和工程人员都应该有代表参与到警报合理化的工作当中。
步骤4,实施和执行。这一步要在自动化系统上对合理化后的警报设置进行具体的运行。在这一步中,需要有过渡期训练以确保以往的坏习惯,比如警报满足性,得到纠正。
在实施与执行方面的一个具体实例是:在一个现有系统的某关键过程中,三个温度发送器并行重复的工作。这个系统可能已经有了三个独立的警报装置。新系统应当只有一个警报装置,当三个温度发送器之一超出警戒值时就会出发警报。可选用的另一种方案是当三个发送器当中至少有两个超出警戒值时才触发警报。
步骤5,日常操作与维护。这一步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工厂将警报管理整合进现有的工作流程和建立警报管理的改进程序来实现对警报系统性能表现的长期监控。如果任由警报系统运行而不加监控和改进,那么由于生产过程和设备本身的改变,它的性能表现会随时间不断下降。维护工作确保了当不可避免的改变发生时,对警报系统的影响也会被考虑在内。这样就保证了系统可靠性得到持续,警报管理系统能够继续有良好的表现。
步骤6,不断的改进,这是一个为先进的警报管理策略不断寻找改进机会的过程,比如动态警报和早期事件发觉等。动态警报是一种在异常情况下为防止出现警报泛滥而引入的一种对警报的有规划抑制。早期事件发觉是指应用多变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来建立预报警机制。如果设置准确,预报警机制可以帮助工厂人员在异常状况发生之前就予以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