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大多采用的计划检修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如临时性维修频繁、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剩、盲目维修等,这使世界各国每年在设备维修方面耗资巨大。怎样合理安排电力设备的检修,节省检修费用、降低检修成本,同时保证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对系统运行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传感技术、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集理论等综合智能系统在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应用,使基于设备状态监测和先进诊断技术的状态检修研究得到发展,成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电力系统中推行状态检修的直接效益有:①节省大量维修费用;②提高电厂可用系数;③延长设备使用寿命;④增加发电能力;⑤确保发供电可靠性;⑥降低检修成本、减少检修风险。本文主要介绍检修体制的演变、状态检修的发展概况及状态检修面临的问题。
2.检修体制的演变
维修观念的演变经过2个阶段:事后维修/故障维修(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和预防性维修(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
事后检修(BM,break maintenance),也称故障检修(CM,corrective maintenance),是最早的检修方式。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在设备发生故障且无法继续运转时才进行维修。显然,这种应急维修需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维修费用,不但严重威胁着设备或人身安全,而且维修不足。
到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开始推行预防性检修(PM,prevention maintenance)。预防性检修经过多年的发展,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目标的不同而出现以下7种检修方式。
(1)定期检修(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定期检修制度直到二战后,才被各国陆续地从军事工业移植到民用工业。中国电力工业的定期检修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入的。直到80年代,TBM仍是主流的维修制度。定期检修在保证重大机械设备正常工作中确实起到了直接防止或延迟故障的作用,但这种不根据设备的实际状况,单纯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设备进行相当程度解体的维修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过剩维修”,不但造成设备有效利用时间的损失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甚至会引发维修故障。据统计,1996年我国的100 MW、125 MW、200 MW火电机组非计划停运与出力降低的责任原因,分别有36%、31%和41%是由于这种过剩检修造成的。
(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RCM是一种以用最低的费用来实现机械设备固有可靠性水平为目标的检修方式。该检修方式能比较合理地安排大修间隔,有效预防严重故障的发生。RCM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电力工业则是从1983年开始研究,并于1984年由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将其用于核电厂的检修。到1997年,在美国排名前1000家的大公司中,已有68%的公司采用RCM的检修方法。
(3)状态检修(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或预知性维修(PDM,predictive diagnosticmaintenance)。这种维修方式以机械设备当前的实际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高科技状态监测手段,识别故障的早期征兆,对故障部位、故障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从而确定各机件的最佳维修时机。状态检修始于197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I.D.Quinn首先倡议。状态检修是当前耗费最低、技术最先进的维修制度,它为设备安全、稳定、长周期、全性能、优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管理保障。但由于状态检修需要监测的内容多,投资大,并存在一定的风险,要能熟练地运用于设备维修还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4)故障查找(FF,fault find)。这种维修方式主要针对紧急备用设备,在固定的时间后启动这些设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提高备用设备的可用率。
(5)使用至损坏再修(RTF,run to fault)。采用该方式进行修理的设备不控制送修,通常用于对安全无直接危害的3类故障:①偶然故障;②无规律性故障;③故障损失小于维修费用的耗损故障。
(6)以寿命评估为基础的检修。文献认为状态检修应根据分析监控诊断资料先估计设备寿命,再确定检修项目、频度与检修内容。
(7)主动维修(PM,proactive maintenance)。从经济、寿命等多种因素考虑,重点在机械故障的识别和消除、故障原因的分析,通过延长发电厂机器寿命来获得最大的效益。
3.状态检修技术发展概况
状态检修随着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进入实用化,并由于其巨大的效益而在工业界引起广泛重视,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在进一步深入。国外在状态检修技术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都已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应用这项技术的报道。与状态检修密切相关、能直接提高状态检修工作质量的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技术、设备可靠性分析技术、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和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
3.1 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技术
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在20世纪60与70年代间得到极大扩充,因此,多数电力主设备的在役时间在25~30年左右,且进入老化阶段的设备所占份额愈来愈大。这种情况迫使各电力公司考虑如何延长机组寿命并保证效益。状态检修中寿命预测与评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检修和提高设备的可用率。但电力公司可能获得的效益大部分来自于电厂主设备,因此,各国都把寿命预测和评估研究的重点放在对锅炉、汽机、发电机、变压器及高压开关等重要设备上。
(1)锅炉方面
日本是近10年来对火电厂锅炉部件剩余寿命研究最多的国家。他们采用了3种有代表性的寿命诊断技术:应力解析法、破坏试验法、非破坏损伤计测法。其中,应力解析法能评价任意部位的材料,但若运行历史或材料数据不准确,将会导致计算误差,且没有考虑材料老化这一因素。破坏试验法比其它方法计测损伤的精度高,但对不能取样的部位不适用;为此,日本研究出微小试样法、复型金相法、巴克好森噪声法、超声波噪声分析法等非破坏性损伤计测法。这些方法可以在部件材料损伤进展的同时,非破坏性地检验材料的金属组织物理性能的变化。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监测诊断中心(M&D)也研究出用于锅炉诊断系统的寿命管理分析软件。
(2)汽轮机-发电机方面
对汽轮机-发电机进行状态检修时必须重点考虑汽轮机轴瓦、叶片,发电机定子、转子、轴系等部件。目前,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监测诊断中心(M&D)已研制出用于汽轮机诊断系统的叶片寿命动态分析系统(BLADE)和用于发电机诊断系统的转子裂纹评价系统(SAFER),可以计算、推测叶片何处可能出现裂纹,以及产生裂纹后的寿命;并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评估汽机、发电机转子的剩余寿命及随运行时间的故障发生概率。华中理工大学也提出了汽轮机转子的在线寿命管理系统框架,并研制了200 MW汽轮发电机寿命管理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对于转子寿命评估的方法,国内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
对于汽轮发电机的定子,俄罗斯的科研工作者在总结了俄罗斯11个不同电厂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延长汽轮发电机定子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则和依据。罗马尼亚则成功研制了一套用于75 MVA汽轮发电机监视诊断、数据记录及在线预测系统,其中在线预测部分,主要完成对定子绕组绝缘剩余寿命和轴系剩余寿命的评估。
在轴系方面,我国的寿命预测与评估技术有一定成果。上海交大电力系采用自己开发的MAN-DISP程序,对电气扰动下电力系统的暂态过程进行仿真并得出轴系的动态扭转力矩,成功地评价了电网扰动对3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疲劳寿命的影响。同样,华北电力大学也对国产运行近30年的50MW汽轮机-发电机进行了扭振特性及其疲劳寿命研究,采用了集中参数的机组轴系扭振分析模型,以现场事故情况为依据,模拟计算了几种典型事故大轴联轴结处轴颈和螺栓的应力应变历程及疲劳寿命损耗,对该机组的剩余寿命能够较恰当地进行评估。
(3)变压器方面
变压器剩余寿命的评估是当今监测与诊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有的大多数估计变压器寿命方法,仅简单考虑负荷、温度、绝缘材料的现状,由于变压器遭受到的短路次数、过电压次数、设计弱点、修理和现场运输等因素都会影响变压器发挥功能的能力。要正确估算变压器的寿命,必须获得有关运行状况和历史信息,需要对变压器技术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及实验表明,变压器很少由于技术性或使用寿命的原因退出运行,而主要受经济寿命的限制。因此,ABB公司和欧洲一些重要电业部门为避免对剩余寿命进行定量评估,开发了一种变压器排列等级方法,为变压器的寿命评估作了大量工作。
(4)开关方面
高压断路器在电力系统中担负着控制和保护的双重任务,由于它关系着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检修工作量的大小,其电寿命始终为用户所关心。目前,国内已经提出根据触头和喷口在开断时的质量损耗及根据具有线性上升弧压降特性的电弧能量计算电寿命的2种方法。但由于开关动作分散性很大,开关开断电流的大小与电磨损量是非线性关系的,因而在寿命累计时需进行加权处理。
3.2 电力设备的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技术是一门在40年代开始于美国的专业技术,其后苏联提出了可靠性与维修性理论和统计方法。所谓可靠性,一般认为是:机械设备和元件等在规定的条件下和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在很多文献中均有介绍,一般把可修系统归为马尔科夫模型和非马尔科夫模型。设备可靠性通常用可靠度函数R(t)来定量描述。
传统的电力设备可靠性评估基于威布尔得出的浴盆曲线(bathtub curve)法。由于可靠性特征曲线形似浴盆而得名,如图1所示,但此法只适用于对有支配性耗损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且精确度不高。为此,华北电力大学将可靠性预测理论和强度及寿命理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影响锅炉部件故障的各种因素,对预测锅炉部件的可靠性做了有益的尝试。另外,它还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从反映火电大机组运行可靠性的指标体系出发,对我国火电100MW及以上机组的运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综合可靠性水平的评估方法。用它可以简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火电大机组运行的可靠性水平。
3.3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设备状态监测是故障在线诊断和离线分析的基础。从国内情况看,汽轮机等大型旋转机械的状态监测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科技工作者已开发出了一系列状态监测系统,并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另外,发电机状态监测的技术手段也已很成熟,只是在实际应用时,如何准确判断电机状态,还需进一步工作经验积累。从国外来看,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下属的监测诊断中心(M&D)利用40多项先进的测量技术和分析软件,对美国50家最大的电力公司的电厂、电网中80%的设备进行了在线监测和故障分析,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健康水平,并据此制定设备维护和检修计划。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在线状态监视系统,使机组维修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停机就能了解水电机组的状态。关于开关的状态检修及故障诊断,由于其故障机理较为清楚,故障诊断原理与方法比较成熟,国内已研究出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对于绝缘及电气参数的劣化与开关故障,机械参数与物理参数的诊断都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从70年代初至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已经由单一地偏重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的研究发展到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制开发。迄今为止,国内外现有的专家系统尚不能对机组振动故障进行自动诊断,还依赖于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判断,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专家系统所包含的知识还不足以全面反映振动故障的征兆与其原因之间的映射关系。
3.4 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
近30年来,管理决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了很大发展。状态检修作为一种先进的检修体制,是与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分不开的。图2为状态检修的一个简化决策流程。世界各国从不同的管理目标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系统。芬兰的IVO输电服务公司开发的变电站检修管理系统(SOFIA)是一建立在对一座变电站的长期检修计划的基础上,从寿命周期费用(life cycle cost)着手,使用设备的劣化模型的数学形式(状态模型)来估计设备将来状态的一种检修管理系统。SOFIA在考虑预算及其设备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检修费用的优选,降低总费用。荷兰B.V.KEMA与荷兰Delft技术大学在考虑市场情况及技术条件的前提下,研制了一种包括状态检修在内的多种策略均衡应用的main man检修管理系统,其特点在于引入了诊断专家系统,使可靠性和安全性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德国提出将工人或供货商的管理层所有功能融为一体,以减少中间环节的瘦型管理。此管理方法在德国的Weisweiller电厂检修管理中得到运用,使该厂48%的工作任务流程得到优化,效果明显。
4.结束语
专家预言,下个世纪电力工业将有更大的发展,但作为大型电力主设备的锅炉、汽机-发电机组以及变压器,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电力设备检修技术的研究将更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力设备的维修由过去的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发展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状态检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围绕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大型电力设备展开,在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设备可靠性技术、设备状态监测以及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实际应用的成果。近3年来,云南工业大学就水电机组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与状态检修专家系统研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在水轮机故障特征矢量空间中对故障个体特征量抽取,提出了以效率为主要特征量,通过监测效率来预测水轮机的剩余寿命的新思路。这一成果已应用于漫湾发电厂5号机组。不难预测,它在系统投运后将得到很好的检验。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对设备的全面监测为基础。但目前有关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仍然存在监测点少、功能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尤其缺乏监测的层次化和网络化等问题,妨碍了设备状态信息的集中和综合;另外,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也需要解决一些诸如设备寿命计算中复杂边界条件的提出、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力条件下的寿命损耗特性以及剩余寿命评价等问题。如何建立准确的设备可靠性模型,以期实现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从而开发出可较好应用于设备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